所见未必是真,古诗所见也是如此

所见未必是真,本文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话题。既然是讨论,有想法的可以在评论中进行阐述。
 
古诗所见牧童骑黄牛

古诗所见牧童骑黄牛
 
在古诗《所见》中这样写到: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解释为现代文的意思是,一个牧童骑着黄牛,所唱的歌声穿越了林荫。想要去捕捉叫个不停的知了,忽然闭上嘴站了起来。这样一个过程被作者所看见,才做出《所见》这首古诗。诗的前两句表现的场景,对于在农村呆久了的人来说,看到一个牧童一边放牛一边唱着歌或者是童谣是正常的,但后面两句诗可能就有些商讨的余地了。一般来说,夏天的知了会在树上唧唧的叫个不停,如果想抓住知了,你首先得确定知了的位置,通常知了并不会只有一只在叫,所以想确定知了的位置并不容易,不仅耳朵要好,眼睛还要见。貌似这样很符合诗的意思,其实这首诗至少是作者看完了牧童的整个过程以后,才书写的。为什么呢?我们知道想要抓知了,基本确定了位置后,虽然不一定需要捕网,但很多时候需要上树,然后将一只手放平然后成拱型,快速的移动到知了的位置,从而抓住知了。牧童原本唱歌唱的好好的,也不会立即想到去抓知了,所以也是来到树下看到了知了,停止了歌声。注意,这个过程作者如果没有见到后面抓知了的过程,根本猜不到牧童要干什么。然后牧童爬上树,将知了抓了下来。即我们所讨论的所见未必是真,不然就显得傻傻的啦。备注:1、知了会蜕出透明的皮;2、知了可以烤来吃,肉质比较嫩,但没多少肉,小时候抓来吃过。3、上树需要经常练习,否则小朋友还是不要随意爬树,容易摔伤。
 
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,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坏人想要去陷害好人,往往会在事前布置一些人、事物,假装是一种巧合,让主角去看到这样的结果,即所见未必是真。其实,不仅是坏人会去欺骗人,自己的眼睛也会欺骗自己。例如同色异谱现象。即一个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样品用眼睛去看是同一种颜色,但其实在不同的光源下,颜色是不同的。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理解,我们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一下:
1、我们观察所依赖的首先是光源。光源有很多种,例如大家常见的光源有白炽灯、日光灯、太阳(太阳也是一种光源),所以大家想要辨别一种物体的颜色,就需要在一个光源下进行。例如在太阳光下,人在不同的经纬度上太阳光是不同的,那么如何确定太阳光是同一个呢?这就需要人为的创造一个标准光源。白炽灯和日光灯也是如此,当你处于这种光源之下,你的眼睛会慢慢的去适应这种光源,久而久之便会认为这仅仅是两种不同的光源。其实就算是日光灯同一种灯,光源也是有很大差别的,其不仅是在亮度上不同,在显色指数上也是不同的。
2、上面提到标准光源和显色指数。标准光源有很多种,显色指数越接近100的标准光源显色性越好,证明这个灯越符合我们观察的需求。我们在同一个标准光源下观察,或许颜色会一样,但是更换另外一种标准光源,由于反射光谱的不同,上述的产品和样品所以观察到的颜色会变成不同了。这也证明了我们所见未必是真这个话题。
 
眼睛是我们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,但仅仅是获取信息,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,不要完全依赖于眼睛进行判断,要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,如果事情本身并不重要,我们可以随着眼睛的判断而略过,如果事情影响比较大,那么我们需要深入的分析问题,且需要参考多方面的意见,因为人的经历不同所看的问题角度是不同的,必要时还需要科学的仪器来协助我们判断问题,例如上述的同色异谱现象。
 
所见未必是真,古诗《所见》亦是一样,其中蕴含了其他很多的内容。如果生活经验不够,还真的不能发现藏在后面的这些内容。
请按F5,刷新后再评论
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